四金加冕!同济MEM团队刷新战绩!

来源:同济大学MEM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黄梦格    11/13/2025

4058


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决赛于2025年11月1-2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圆满落幕。同济大学MEM学员在此次赛事中表现卓越,5支参赛队伍从902个优秀案例中脱颖而出,挺进决赛,最终斩获四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创下在该赛事中决赛入围队伍数量与一等奖获奖数量的双项历史新高!


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办,由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是目前我国唯一被政府认可和指导的专门面向研究生群体的全国性赛事,在研究生群体中有强大号召力、在业界和社会有广泛影响力。


本次大赛初赛阶段共收到来自160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优秀案例902个,经初赛阶段专家匿名评审,共有118支案例队伍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决赛。案例大赛分为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赛道、创新创业赛道、医工融合赛道、案例研究型学位论文赛道、重大工程建设赛道、服务工程赛道、智慧城市赛道、产业创新赛道、重大系统研发赛道、精益生产赛道10个赛道进行。


北京理工大学担任本届大赛总承办单位,同济大学MEM中心联合承办重大工程建设赛道。



数字筑航人队

重大工程建设赛道一等奖


案例名称:破熵成序·聚数腾霄——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运营一体化实践创新

团队成员:王尧怿 谈宏堃 朱子睿 张博文 李佳龙

指导教师:施骞 教授 吕坚伟 机场指挥部部长


案例简介

本案例研创了重大工程Deep DIVE 管理模式,对浦东机场T3航站楼四期工程“建设运营一体化”进行了实践创新:面对传统建设运营割裂的挑战,项目创新性地提出“破熵成序·聚数腾霄”理念,通过“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重构工程管理范式。项目采用数字孪生、资源集成、价值挖掘等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构建“1+3+N”数字化管控体系,提升协同效率。同时,开发了AI-agent大语言模型,赋能智能决策,推动工程管理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该项目不仅为全球基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更引领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迈向智慧化、集约化新阶段。




















团队成员及指导教师


决赛照片



荣获成绩

数字筑航人团队在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中荣获重大工程建设赛道一等奖;施骞教授、吕坚伟部长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数智基建队

重大工程建设赛道一等奖


案例名称:雄安新区市政工程“标准-协同-智能”建造管理新范式

团队成员:姚宇航 徐宁 苏乾

指导教师:李永奎 教授 曹冬平 副教授


案例简介

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其市政工程建造面临标准不一、协同低效、智能水平不足等挑战。案例团队以雄安容东片区市政项目为实践载体,构建“标准为骨、协同为脉、智能赋能”的建造管理新范式,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跨平台数据互通、智能装备应用等关键技术,实现从传统施工向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的转型。该模式在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率的同时,节约成本显著,具备较强的行业推广价值,为后续大型市政工程建造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样本。







团队成员及指导教师


决赛照片



荣获成绩

数智基建队在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中荣获重大工程建设赛道一等奖;李永奎教授、曹冬平副教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碳索创新队

产业创新赛道一等奖


案例名称:新质创新业,碳索新突破——以上海美的全球创新园区项目为例

团队成员:卫璐瑶 许云骅 臧晨 魏礼标 陈雨生

指导教师:施骞 教授 曹冬平 副教授


案例简介

本案例聚焦上海美的全球创新园区项目国产1500吨级碳纤维索研发问题,面对行业无先例、研发周期长、创新风险大这三大困境,项目创新研发“3I”模式:(1)通过创新螺旋(Innovation),完成多螺旋的动态耦合与订单驱动,实现企业-高校-供应链的协同进化;(2)通过知识纽带(Information),基于项目的知识整合与同构,确保沟通效率,加快研发速度;(3)通过智慧引擎(Intelligence),应用ai及大数据等手段,赋能跨界协同与价值创造,降低创新风险。该案例最终不仅实现了国产首根1500吨级碳纤维索的自主研发,其创新成果亦在桥梁、体育馆等众多工程中得以应用,更推动了建筑行业碳纤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未来更多新质生产力转化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范式。








团队成员及指导教师


决赛照片




荣获成绩

碳索创新队在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中荣获产业创新赛道一等奖;施骞教授、曹冬平副教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零碳智行队

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赛道一等奖


案例名称:零碳重卡新纪元:解码启源芯动力换电生态范式革命

团队成员:倪嘉蔚 汪悦 宗雨荷 王嘉沛 戴玥

指导教师:刘光富 教授


案例简介

本案例聚焦“交能融合”背景下重卡换电领域的核心痛点——技术标准碎片化、重资产运营负担及多主体协同难题,依托创新生态系统等理论开展深度分析,构建“技术标准化 - 商业模式创新 - 生态协同”三级联动机制,精准破解行业系统性困局。技术层面,通过牵头推进电池接口、换电协议等核心标准统一,成功打通跨车型兼容换电壁垒,为行业规模化发展筑牢技术根基;商业层面,创新联合多主体打造“电池银行”模式,帮助企业剥离重资产包袱实现轻资产运营;同时依托“虚拟电厂”技术激活重卡车队移动储能潜力,结合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推动换电站从单纯的“能源消费端”升级为“能源调度枢纽”——既显著优化全生命周期成本,又有效提升极端情境下的供能自主性,为国家能源韧性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本案例形成了“封闭场景试点→开放网络拓展”的完整生态演化路径,不仅为高耗能运输领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碳中和实践样本,也为面临高资本投入、多方协调等共性难题的新兴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借鉴。





团队成员及指导教师


决赛照片





荣获成绩

零碳智行队在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中荣获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赛道一等奖;刘光富教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零碳智建先锋队

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赛道二等奖


案例名称:零碳电筑·破茧跃迁——国网雄安电力调度中心基于“四维三环”管理创新的低碳转型实践

团队成员:张彬 王洁莹 徐泽伟 纪秀 王嘉浩

指导教师:施骞 教授 刘惠敏 副教授


案例简介

本案例项目是首批国家级零碳建筑示范工程,坐落于雄安新区起步区核心区域,以“绿建三星+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复合标准为建设基准,创新性实现“地上近零碳调度楼与220kV变电站”深度融合,兼具电力调度指挥、设备运维管理、科研教育及零碳技术展示等多元功能,是国家“双碳”战略下电力基建向“智慧零碳能源节点”转型的标杆项目。项目建设中曾于结构封顶后主动“推倒重来”,将定位从“达标建设”升级为“超低/近零能耗示范”,承载着探索电力行业全生命周期碳管控路径、为超大型城市能源转型提供“雄安方案”的核心使命。














团队成员及指导教师



决赛照片



荣获成绩

零碳智建先锋队在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中荣获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赛道二等奖;施骞教授、刘惠敏副教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作为本届案例大赛重大工程建设赛道的承办单位,同济大学MEM中心依托其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学科优势与专业沉淀,成功打造了全国工程管理研究生人才交流、经验分享与成果展示的高端平台。


工程管理案例大赛,是一个汇聚智慧与激情的舞台。我们共同见证了参赛选手们如何将理论深度与实践洞察完美融合,如何在复杂多变的项目环境中运筹帷幄,如何以创新的思维,为每一个项目的成功落地注入不竭动力。希望同济MEM学子以此为新的起点,砥砺前行,将今日之所学、所感、所悟,转化为明日推动工程管理创新与发展的坚实力量,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EM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