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教育思想库 | 何佳讯:科技人文双元驱动与CTO学位教育

来源:华东理工MEM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王威林    05/07/2022

2217



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推出CTO教育思想库系列,多方位多角度传播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


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在2022年4月16日主办华东师范大学MEM公开课暨招生说明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执行院长、亚欧商学院中方院长何佳讯围绕本次公开课主题“人工智能、管理变革与生涯晋级”,以“科技人文双元驱动与CTO学位教育”进行专题授课。以下为课程内容精编。


今天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简称CTO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公开课暨招生发布会。我结合作为学者教授,以及在职经理人教育这两个角度,给同学们做“科技人文双元驱动与CTO学位教育”的主题分享。


01

科技与人文双元驱动


我从自己最近在国际上发表的一项关于品牌与国家联结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开始。简单地说,该项研究回答在中国有哪些品牌具有国家级的地位,能够代表中国,并在全球市场拥有竞争力,以及背后的逻辑。所谓国家级的地位,就是当我们提到中国时,脑海中首先浮现出哪些品牌;当然反过来,提到这些品牌,我们是否把它们与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两个维度合成“品牌与国家联结”构念,成为品牌的国家级地位的测量。我们研究这背后的驱动力。大家看模型最左边有两个变量,一个变量是品牌创新,另一个变量是国家传统。



谈到品牌创新,首先会想到是科技为核心的驱动力量,而论及国家传统,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文化资产,基于人文力量所支撑的驱动力。我发现这两个变量可以显著地影响品牌和国家之间的联结强度,代表国家级地位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又能够让我们感知到品牌具有全球化的形象,最终影响到品牌的竞争力。所以推动事物发展的两种核心力量,一个是科技的实力,一个是人文的力量。这两种力量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实际上也是科技和人文的双元驱动——“科技重塑人文、人文引导科技”。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企业管理还是经理人教育,科技和人文是我们不断探寻进步的力量,是基本的思维结构,也体现为中国道家的阴阳平衡思想。


回顾四次工业革命,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突破的力量,尤其是第三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世界的变局。与此同时,大家知道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之后,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促发人们关注人文力量的重要性。差不多十年前,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改变冷战思维,从强调东西方差异,转向东西方融合和共同性。这是面向思考和解决世界性大问题,所需要的价值观。背后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支撑的整体论思想。

从微观的角度在组织层面上我们也应该考虑这两个维度。首先,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科创型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作为组织的运行中,人文的因素或者说软实力也相当重要。对于个体和个人发展,也需要有这两种力量。简单地说,一个叫做智商,对应于专业能力水平;另一个是情商和灵商,实际上是一个人的软实力。


我们要认识这两种力量的性质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提升科创企业的发展水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在职经理人教育。以专利为例,我们知道专利申请有明确的“三性”评价标准,但使用专利创造商业价值,则需要复杂的组织、受综合因素的影响。科技研究和技术研发,我们可以更多地使用分析性思维,对应教育中的专业细分;但技术转移和商业创新,我们需要使用整体性思维,这需要经理人有综合能力,在经理人教育上也就需要教育创新,进行跨界、跨部门、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如果科技是船,那么人文是帆;如果科技是用,那么人文是体。


但是在大学及更高阶段的学习和教育中,我们通常是按专业来划分边界的。比如现在报考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大部分同学,在本科阶段都是特定的某个理工科专业。如何实现生涯晋级,成为经理人和高管;如何把技术和管理结合起来,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需要认识科技人文两种力量的本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进行了反思,开创了新的教育逻辑和培养体系。


02

国家级品牌地位与双元品牌战略


我主持的国家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从2020年开始发布“国家冠军品牌强度指数榜”。看这些上榜的国家级品牌很容易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科技驱动的品牌,比如华为、格力、海尔、腾讯等;但也有些品牌很明显是文化驱动的,比如茅台、五粮液、云南白药等,都有文化遗产和历史底蕴。从微观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角度,如何用好科技人文这两种力量,成为国家级品牌,进而影响全球市场,需要管理者思考。



评价企业的实力,相信大家知道《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按照2021年的结果,中国有143家企业上榜,前100强中有31家。但是如果按照Interbrand品牌价值排行榜,2021年只有华为上榜。这两者的巨大差异就在于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财富》世界500强,评价指标是营业收入,其性质是企业规模;Interbrand品牌价值排行榜,关键评价指标之一是品牌竞争强度,其性质是盈利能力和长期发展。中国不缺大企业,但是品牌实力较弱。


在世界经济低迷周期中,大家都特别关注企业增长。企业增长有两种路径,业务扩张路径和品牌成长路径。业务扩张强调市场驱动,关注营业收入和销售额。而品牌成长则强调内在使命和愿景驱动市场,关注品牌意义及其带来品牌的溢价能力。这是两种路径的差异。


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要从原来的速度规模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企业层面来说,实际上就要是发展品牌战略的路径。以品牌战略发展为主导需要认识品牌的二元本性,这是根本性的出发点。这两种力量在思维上不是对立的、一分为二的,而是协同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这是中国老子阴阳平衡论的思想。二元本性包括基因和成长这两大方面。在品牌建立的时候,有品牌基因,蕴含着企业家和创业者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等。我们称之为战略驱动的本性,是企业家主导。但品牌要不断成长,这要求品牌满足市场需求,不断跟上时代节奏和市场变化求发展。我们称之为顾客导向的本性。品牌的基因,重视内在的传承,主要以人文力量为基础。品牌的成长,需要创新求变,要有科技力量支撑品牌发展。这就是我提出的双元品牌战略,具体可分解为科技的战略和人文的战略。人文需要历史和时间的积淀。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数字化和超互联时代诞生的品牌,大多很年轻。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大趋势。



因此,现在的品牌战略要大力用好科技力量,要区分于旧世界的品牌战略逻辑,即人文力量驱动。当然整体品牌战略,是要把两种力量融合,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03

回归管理和管理教育的初心


回到管理学上,我们大家知道现代管理学的创始人是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经典著作《管理:使命、责任、实践》的扉页,他用打字机把自己对现代管理学最核心的贡献打在私人信笺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原件现在藏在美国德鲁克档案馆。



他说自己创立了管理这门学科。他定义了管理的基本性质,是博雅技艺(liberal art)。“博雅”关切的是知识的根本、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技艺”是实行和应用。因此,管理有非常高的综合性要求,简单分拆为各个岗位的职责、对应具体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尤其是复杂性的大问题。


在德鲁克《管理新现实》第15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管理者从各种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心理学和哲学、经济学和历史、伦理学,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汲取知识与见解,他们必须把这种知识集中在效能和成果上。最后就是能够具体解决问题。从管理学科的基本性质出发,作为管理者或经理人教育,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对应于管理本性的能力,我称之为高管能力。


高管能力和一般职能部门经理的能力要求不一样,他要求跨界、跨部门协同,要有整体全局的思维,要有智商和情商,要有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以及科技和人文两种力量的驱动。四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不断改变管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改变了业务流程;互联网技术带来去中心化、共创价值、平台经济等新理念和方式。管理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管理者要拥有博雅技艺。


科技改变世界,人文引领科技。对于经理人和高管,那种引领就是领导力。企业在全球市场中驰骋,科技是船和动力,风帆就是领导力,受于人的内心使命。


04

首席技术官学位教育创新


我们思考学位项目如何在传统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特别是在管理类硕士学位中,回归管理和管理教育本性,又能积极回应世界大变局,服务国家需求。在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的领导下,我们开展了教育创新,首创了首席技术官教育。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我们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提出新使命“通过人和技术的协同转化实施科技的社会价值”。对于有技术、懂技术的专业人士,通过管理教育,掌握管理的博雅技艺和商业化运作,实现自身的技术转移,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通过达到专业硕士学位要求,实行生涯晋级,从技术人员转型为经理人和高管,以更大的领导力,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我们的首席技术官学位教育,要求学员有理工专业和专门技术背景。我们研究了100位知名科创企业首席技术官的管理思想和生涯发展,结合世界范围的学界研究,对“首席技术官”采用这样的明确定义:首席技术官是负责将技术与战略、市场问题和最高管理准则联系在一起,促进创新研发和领导愿景之间的交叉。


在世界范围,首席技术官职位在企业中的设立,大概有40年的历史。早期设立首席技术官职位的界定,和现在我们约定俗成的、以及大家公认的职责和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早期认为首席技术官就是负责公司技术事务方面的最高主管,但是现在以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能力和职位要求,要做到三个协同:技术愿景和公司战略的协同、技术分解集成之间的协同、以及技术和管理职能之间的协同。所以首席技术官不仅是一位技术高管、或者是一位研发总监,而一定要在自己掌握技术前沿很深的专业基础上,识战略、懂管理、有创新领导力,实现企业盈利和增长,进而更好地投资于技术,形成改变世界的力量。我对CTO核心定义的理解就是:技术+管理+战略+创新领导力。


华东师范大学于2022年12月21日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个首席技术官学位项目。与一般的高管短期教育培训不同,该学位项目放在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当中培养,我们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不同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我们的学位创新有一个“T3”卓越育人逻辑。



我们研究了管理的本性,研究了CTO生涯晋级的路径,总结出三个非常重要的层面,概括为金字塔模型。


第一层是Thinking——思维方式的改变,从理工思维转向创新和管理思维。建立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学理工科的人往往逻辑性很强,但近100年来世界由牛顿力学主导的线性思维转向量子力学主导的量子思维。管理的本性与量子思维是一致的。我们认知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要转变。


第二层是Tower——代表管理者的高格局和领导力。今天还是中层的管理者一定要为未来做准备,五年或十年后能不能成为高管、成为CTO,就是检验我们学位项目是否成功的一个指标。我们强化领导力训练,培养解决矛盾冲突问题的能力、培养解决复杂问题决策的魄力,把理性和感性、科技和人文的力量结合在一起。


第三层是Technology——立足产业技术前沿。目前根据华东师大理工优势领域,确定两大方向,分别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超限制造,它们面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和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们的学位项目打通科技和管理,技术和商业化,推动企业家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中国的产业发展中,很多企业家缺乏科学素养,有科学素养和技术实力的人才和专家,往往又缺乏企业家精神。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两者结合,能够形成新的、贡献于社会进步的力量。


我们首创的首席技术学位项目设两个方向。精英班以中层管理者为基本的培养目标,作为未来CTO的人才储备;高级班针对现在已经是CTO或者准CTO。两者对从业的资历和学历背景等要求有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也相应做了区分。我们的课程结构形成了“4+X”的体系。不同于世界上的两大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CTO高管教育。我们很清楚地建立了商业和管理的四大模块结构,包括思维逻辑、商业方法、高管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X”是产业技术前沿课程。每个模块中都有相应的培养目标和系列课程。



如果有些学员接受过商科和管理课程培训,会看到我们的课程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商科和管理教育,因为我们强调的是跨部门跨职能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这是面向领导力塑造的需要。例如《并购、战略和公司治理》,我们把传统的三门课合在一起;还有《领导力与研发团队管理》,传统的课程是领导力课程和团队管理课程分开的。我们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是希望能够打通部门思维的局限,形成高管思维格局。这是我们课程创新的一大方面。


05

CTO晋级之路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们学位的培养目标,我把它概括为五星模型。希望学员们能够通过我们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首席技术官方向)培养,改变自我,在五大方面形成综合性的改变和突破,实现生涯晋级。



一是要激发使命感。要有内在的初心,不是外部推动,要回答好生命意义之问,提升自己的心理能量。二是改变思维格局。激发使命感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格局,不断养成管理思维和高管格局。三是提高业务专长。提高业务专长是基础,是高管成为下属教练的要求。一个人综合实力是业务专长加上业务专长之外的软实力。四是强化创新领导力。简单地说,创新是资源要素的创造性整合和价值实现。希望学员在经理人和高管的位置上,能够通过自身的领导力,推进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长远发展和价值创造。最后是塑造全球化的能力。这是当今时代高级人才所需要的重要能力。我们有一批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特聘国际课程教授,我们与美国、法国和以色列等大学有长期的国际合作。事实上,过去六年来,我们已建立了完整的商学和管理教育的全英文课程体系。以上就是我总结的CTO晋级之路,涵盖了我们培养目标的五个核心。



学者简介

何佳讯

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

执行院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执行院长,亚欧商学院中方院长,国家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获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Kenan-Flagler商学院杰出访问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品牌战略与企业增长、市场战略与顾客管理。先后主持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代表著作有《战略品牌管理——企业与顾客协同战略》《品牌的逻辑》《长期品牌管理》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含一等奖、二等奖)七次。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EM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